【導讀】目前國外市場則占據了中國光伏產業的九成以上,其中銷往歐洲的占60%,其余30%銷往美國和其他地方。歐美相繼揮出貿易制裁大棒,讓我國光伏產業陷入產能過剩的困境。眼下,涉及多部委的超過700億元的資金扶持,成為拯救光伏產業的希望,包括并網發電和“金太陽”工程的擴容,讓面臨出口困境的我省光伏企業,看到了轉向國內市場的曙光。
財政部、工信部、商務部、國家能源局日前共同出臺了啟動內需幫助光伏企業“過冬”的一攬子計劃,預計投資額度將超過700億元。其中財政部在2009年實施的光伏發電金太陽示范工程的基礎上,繼續擴大這一項目的補貼范圍,由今年最初確定的1.7GW目標規模,擴大至3.2GW。國家能源局人士表示,此次補貼將實行固定電價,以實際發電量來計算補貼金額。國家電網26日宣布將全面收購10千伏及以下,且單個并網裝機容量不超過6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的富余電力。
“雙反”后亟須擴大“內需”
對于國家啟動的光伏“救市”計劃,同樣面臨轉型考驗的力諾光伏集團運營總監蘇迪說:“國內光伏企業此前過分依賴國外市場,現在遭遇外需下滑急需開拓國內市場的時候,國家能及時啟動內需,對光伏企業度過危機有相當重要的幫助作用。”
根據美國投資銀行Maxim Group報告稱,在中國最大10家太陽能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債務累計達到175億美元,表明整個行業已接近破產邊緣。
.jpg)
圖1:光伏企業遭“雙反”
面對國外市場的打壓和畸形的國內外市場份額,國家和光伏企業意識到亟須擴大國內市場,以保證光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但是國內光伏市場的拉動卻并不容易。
據了解,光伏產品由于使用成本較高,不僅需要國家政策補貼,同時也要市場能夠接受較高的產品售價。目前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分為1.15元/度和1元/度兩個標準,相比普通電價依然高出一倍左右。
即使這樣,光伏企業的收益仍然不高,一邊是光伏發電成本過高,一邊是市場無法接受較高的電價,這是限制中國國內光伏市場發展的瓶頸問題。
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的光伏組件產能約為50GW,其中中國已有及在建的組件產能總量約為30GW,“而中國國內的需求只有2-3GW,占國內產能不到10%。”謝晨表示,隨著市場發展,國內的光伏市場需求在不斷擴大,但是短期內還無法彌補歐美限制所帶來的損失。
而除了成本和利潤限制,中國光伏產業還存在相對產能過剩問題。尚德電力副總裁劉志波認為,“階段性的產能過剩促發了光伏業的冬天,2011年產能擴張的速度遠快于市場需求的增速,產能以100%的速度在增長,而市場需求的增速只有50%。這使得一年來光伏產品價格平均下跌近40%。”
[member]
700億可以拯救光伏嗎?
此外,隨著一份題為“國家電網關于大力支持光伏發電并網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審批稿的上報,將有望以通過擬定有條件免除光伏并網的接入費用方式解決光伏企業前期較大成本投入的問題。
眾所周知,并網一直是國內光伏發電市場啟動的重要瓶頸。據專家測算,一個1兆瓦的光伏項目,光是接入費用就將超過400萬元。
.jpg)
圖2:政府700億救光伏
據了解,現行的電網接入方案,一直由國家電網下轄的各地電力設計院設計,收費較高,占據企業前期投資的很大一部分。以“金太陽”工程項目為例,不論裝機容量大小,各個項目的電網接入費約幾十萬元。而根據上述《意見》,將對符合條件的分布式光伏項目減免電網接入費。
中國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分析師謝晨表示,國內光伏行業的市場主要在于并網發電,尤其是在我國西部具有廣大的市場。如果解決并網發電問題,國內光伏市場將迎來巨大市場空間。
不過,謝晨也表示,整體行業的內需不可能在1到2年間完全釋放出來,這個過程只能一步一步來。